来源:第三维度
记者:王薇
10月14日,2015第九届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北京地区科研院所、社会机构近年来创新研发的18件辅助器具展品参展,其中脑电波轮椅首次亮相。
北京市残联表示,本市最新修订的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管理办法有望于年内出台,新办法将调高残疾人辅助器具购买补贴标准,并将60岁以上老人纳入补贴人群,实现残疾人群全覆盖。
在北京市残联的展台前,“脑电波电动轮椅”、“万向轮椅”、“灵·睿” 陪护机器人、“智能假肢”、“航通守护者”个人定位追踪器和“智能康复训练器”等都非常引人注目。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发的“脑电波电动轮椅”非常特别,看上去和科学家霍金使用的轮椅外观相似。操作者坐在轮椅上,头部戴上一个像章鱼一样的脑电波采集器,其通过蓝牙装置和安装在轮椅前的一台平板电脑相连接。
操作者只要在脑子中想一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采集器就会将这些不同的脑电波采集起来,输入电脑的软件,进行记录识别。大约经过10分钟左右的训练识别后,操作者就可以用意念来控制轮椅的方向。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吴迎年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每个人在做出动作前,其发射出的脑电波都是不同的,研究脑电波和动作之间的关系就能实现人机互动。
这款产品已经研发将近1年时间,目前还是实验室产品,现在其对于向前、向后的识别准确率已经超过70%,向左、向右还只有30%,需要研发人员进一步试验。
据了解,脑电波轮椅特别适合四肢行动不便,但意识清楚的残疾人,他们可以通过脑电波操控轮椅行动,轮椅在向后时还会发出报警,提醒操作者注意。该产品预计2年后可投放市场。
(本站注)
目前的“脑电波电动轮椅”虽然主要针对服务于残障人士,但是随着脑电分析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更加直接的交互技术实现与计算机系统构建的虚拟环境。可以想象“脑电控制”技术会成为未来计算机交互技术的新兴方向。